新闻背景:
近年来,研学旅行成为很多家庭寒暑假的“标配”。与此同时,研学游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相关机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较为突出,研学产品缺乏专业性、流于形式,往往“游而不学”“学而不研”,没有真正做到学游并重。
研学游亟需统一行业标准
研学游应是“教育+”,而非“旅游+”。但近年来,研学游逐渐变成观光游,主要是因为组织研学游的多是旅游公司,其擅长的是旅游服务,因此开发的研学产品与教育类内容关联度不大,缺少应有的教育内涵。【详细】
对于研学旅行,目前并没有具体的行业标准和制度,市场管理比较混乱。不少机构打着“教育”的幌子,将学生们带到旅游景点,实质却仅仅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层面,教育内涵和价值大大缺失。更有甚者,为了谋取眼前利益,不惜雇用“黑车”、降低餐饮质量、聘用无证“黑导”,孩子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这样的研学活动存在巨大隐患。【详细】
让研学游回归“教育+”本质
让研学游回归“教育+”本质,一是相关研学产品从开发到实施的全过程都要围绕教育展开。这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应兼具旅游和教育双重专业背景或从业背景。二是要加大研学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强化人才的专业性。
此外,还可以强化与专业机构的合作。以考古研学为例,考古专家的参与,可以为研学游的课程设计、研学地点的选择等提供更加专业、更有深度的指导,也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考古的乐趣,拓展知识,甚至奠定未来的职业方向与追求。专业的研学,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推动年轻一代更好地认识和体会中华文明。【详细】
提高研学质量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促进研学游行业发展,应制定统一的服务规范,对市场规则、资格准入、运营要求、产品开发等进行政策指导。同时,可以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将研学旅行作为社会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再者,文旅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建立若干个国际、国内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规范接待标准,引导研学旅行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特别是国家层面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更好地保护未成年研学旅行者的合法权益。【详细】
提高研学旅行的水平和质量,关乎旅游产业、教育机构的发展,更关乎孩子眼界的开阔、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以及兴趣和潜能的激发。让“研学游”回归“教育+”本质,不只是经济话题,更是教育话题、社会话题。【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东方网、广州日报)
V视角:
@云来无方:有的研学就是赚学生钱,学不到什么知识。
@哎柚子:孩子好多年没出去过了,趁着现在多出去走走挺好的。
@小点点1010:这就是边玩边学。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名字上看,“研学游”需要的是“学游并重”,让学生在游览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若只是“以游代学”或“游而少学”,则失去了“研学”的意义,也偏离了其“教育+”的本质。对于研学游主要的服务对象学生和家长来说,最重要的也正是“研学”二字。这就要求行业尽快制定统一的研学标准和服务规范,从而打造更为专业的研学旅游产品,为学生提供真正优质的“行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