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群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中,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本质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
立足新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新的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8.5%,成为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超大规模经济体。但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使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阶段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还要看到,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发展阶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贸易格局、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面临巨大冲击。但是,和平和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聚焦到高质量发展上,从一定意义上说,百年变局亦给我们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方面带来了新机遇新动力。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就可以更好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对现代化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从党的十二大起,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针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高质量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涵,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新发展阶段,要切实增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要解决发展问题,必须先解决发展观或者明确发展理念。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其中,创新发展理念要求崇尚创新,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理念要求注重协调,强调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倡导绿色,认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理念要求厚植开放,坚持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理念要求推进共享,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这意味着,发展质量高低要用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来界定和衡量。高质量发展表现为发展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创新,表现为区域、产业、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具有内在协调性,表现为绿色增长、人与自然和谐是发展的普遍形态,表现为全面开放、内外联动是发展的必由路径,表现为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角度看,新发展理念从理念层面回答了现代化的动力、路径、目标等重大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创新发展理念指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是创新,现代化的动力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科技发展规律的创新活动,现代化要通过不断创新和提供新资源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需要的路径来实现。协调发展理念注重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平衡性协调性整体性问题,可以说,协调发展既是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也是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和路径,协调发展理念要求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求推进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要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绿色发展理念从理论上回答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要求现代化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开放发展理念表明,对外开放、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要提高内外联动性,进一步主动参与、推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共享发展理念回答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问题,要求促进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综合来看,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本质要求。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国民经济循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是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审时度势作出的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经济活动本质是一个基于分工和价值增值的信息、资金和商品(含服务)在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不同的主体之间流动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经济循环环节。经济发展正是通过这无数个、无数次的经济循环过程实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高质量的国民经济循环,其具备经济循环要素高端丰富、过程畅通无阻、环节协调平衡、流量稳定巨大、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等特征。当前我国经济循环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内需体系不完善、经济循环不畅问题突出、高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等方面。从畅通经济循环重要内涵、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本质特征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仅体现在国内循环流量在整体经济循环量中占比高,还体现在以国内高水平自主创新驱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以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不断做大经济循环流量、以发挥国内大循环主导作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要求是提高国民经济循环的“质”,而高质量国民经济循环表现为以高水平自主创新为主、以扩大内需为主、以发挥国内大循环作用为主的经济循环。因此,通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提高国民经济循环质量,更好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在新发展阶段,过去基于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的比较优势的现代化赶超战略已经不适应发展形势,加上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存在瓶颈等,极大制约国内国际经济循环质量,需要通过扩大内需、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经济循环质量,从而形成基于新的比较优势的经济现代化战略路径。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需要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比较优势,使得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作用充分发挥,尤其是用好市场这个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将比较优势转为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向创新驱动的质量提升型经济循环模式转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也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必须通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无阻、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高质量经济体系支撑现代化建设
一个现代化国家,必须有现代化经济体系作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要求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任务。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是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产业发展的重点战略和基本方向,并强调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在实体经济和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制造业具有重要地位,其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要推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供给质量提升,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
二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标准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运转基础。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市场体系容量巨大、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统一开放、主体活跃、竞争有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增强,市场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与此同时,一些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我国市场体系建设还任重而道远,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持续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夯实我国经济长远发展根基。在这一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坚决清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依法依规引导各类资本健康发展;要进一步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等;进一步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
三是健全完善分配制度,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分配决定于生产,又反作用于生产。分配体系在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从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实际出发,我们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了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安排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中,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围绕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不断缩小收入差距,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使分配体系体现出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
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对城乡区域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建立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各区域在合理分工基础上良性互动、城乡融合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从城乡发展体系建设看,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从区域发展体系建设看,总体思路是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分工定位,通过要素合理流动实现各区域良性互动,最终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从一定意义上看,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形成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本质上是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五是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抓手,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撑。在这一过程中,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既要坚定不移推进,又要坚持统筹协调推进。这要求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以能源革命和绿色制造为突破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绿色升级,全面推进绿色生产和消费转型。
六是积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可以说,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发展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从而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过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也要求建设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中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依托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更好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在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中,聚焦建设全面开放体系,要更加注重制度型开放,强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开放,积极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统筹发展与安全,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
七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我们党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长处,又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充分利用资本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又有效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实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可以说,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机制。在新征程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形成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改革与管理高效统筹、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有效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黄群慧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