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辉 史林静 王烁
14年办不下来的不动产证办好了,手续办理快使项目提前5个月开工,企业地势低洼导致污水倒灌的问题解决了……河南多地为改善营商环境频频出实招,信阳的市长“周一见”、许昌的“吐槽大会”、漯河的5个“周交办”等机制让企业家把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摆在桌面上,解决在行动中,帮助企业摆脱困境。
市长“周一见”为企业纾困解难
记者近日在河南信阳市采访时,多次听到一些企业家提到“周一见”,一打听,原来是该市建立的市长纾困解难“周一见”会商制度,每周一市长要见2到3个企业或重点项目负责人,为他们解决生产经营或项目推进中的难题。
信阳市宏源供水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告诉记者,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他公司厂房的不动产证10多年办不下来。2023年5月,他参加了市长“周一见”会议,坐在市长对面,旁边坐的是相关局委的“一把手”。
“我上来就说,14年前,政府招商引资时允许边建边办手续,可建成投产后,却说这不合规,办不了不动产证。市长就问,卡在什么环节,然后跟相关部门会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李俊说,几个月后,不动产证办了下来,他们终于可以抵押贷款了。
信阳市“信商之家”的圆桌办公室是每周一开会的地方,企业负责人参会不用穿西装打领带,不说套话,只讲问题,市长和相关部门“一把手”与企业家共同商讨解决办法,一个企业的问题讲完了,下一个企业进去接着讲,然后建立台账,并设有专班督导落实,形成闭环。如果没有按时解决问题,责任人要被点名批评。
该市一个区的区长便在会上被点过名,他承诺20天解决,结果超期了。这位区长说,他保证时忘了中间有五一假期,“应该承诺20个工作日”,谈起此事,他哈哈大笑。
上“周一见”的问题是信阳市在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中收集的,并且相对复杂,需要多部门协调,甚至需要到国家部委去协调。
信阳市市长陈志伟说,最难解决的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十几二十年了,错综复杂,条件互相牵制,解决起来像走“华容道”,需要层层解锁,但不能“新官不理旧账”,难也要解决,要不然政府的信誉就会越来越差。
这项机制运行一年多来,已经召开了45期,为149家企业解决了小到自来水水压、补贴发放、信用修复,大到银行贷款、人才引进、产业链完善等230多个问题。信阳市的营商环境在全省17个地市的排名由原来的第12位上升到去年的第8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强信心,强信心强的是谁的信心?拼经济靠谁拼?我想企业家在这里面一定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要增强企业家信心,光喊口号不行,政府必须出实招、见真章。”陈志伟说。
目前,这项制度已推广至信阳各县区,形成县长(区长)“周一见”机制。同时,信阳市在解决问题中归纳了一些共性问题,举一反三,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同类问题的解决。
“吐槽大会”让企业家自由发牢骚
让娄玉阵没想到的是,他的几句“牢骚话”竟很快得到了回应。
事情源于去年9月河南许昌市召开的一场营商环境“吐槽大会”。当时,身为许昌有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娄玉阵就天然气仓储经营资质办理难问题发了几句牢骚,没想到几天后,市营商办就帮他协调办好了经营资质。
“原以为只是走过场、作秀,没想到动了真格。”如今,他正准备把在山东的企业迁回许昌,扎根家乡发展。
你“吐槽”,我接招。去年3月16日以来,许昌坚持每季度开一次“吐槽大会”,邀请许昌企业家代表以及多家行业协会、商会代表对营商环境进行“吐槽”。
“风险保证金缴纳太多,小企业扛不住”“能不能别再向企业强制摊派捐款任务”“来许昌投资,孩子上学问题难解决”……会上,红脸出汗,辣味十足。会后,许昌市对“槽点”建立台账,盯着问题改,帮助企业舒缓“痛点”、解开“难点”、打通“堵点”。
目前,当地已召开5期“吐槽大会”,同时选聘30名社会各界人士担任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已有效解决经营主体营商环境领域各类问题72个。
除了“吐槽”,还有“办不成事”窗口。
记者采访得知,“办不成事”窗口是原来投诉窗口的“升级版”,主要是为了解决“政策受限不能办”“流程繁琐很难办”“态度不好不给办”三类政务服务顽疾,采用现场交办、一事一议、多部门协调推进、限定办结时间等方法,专门解决群众和企业在办事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目前,许昌共设立9个“办不成事”窗口,受理解决事项113件。
市场主体就像“候鸟”,哪里营商环境好,就去哪里。从“吐槽大会”到“办不成事”窗口,当地从“牢骚话”中找真问题,变“槽点”为营商环境治理的着力点,这种颇具许昌特色的“胖东来式”政务服务,又何愁“凤”不来。
“周交办”破解“老大难”问题
近日,走在项目施工现场,宏大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陈晓很兴奋,这个“外来”的企业在漯河市备受关照,“原本我们预想7月份可以开工,没想到在源汇区‘四大办’的推动下,土地证、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等多项手续办理速度那么快,2月28日项目就开工了。”陈晓说,“‘周交办’帮了我们大忙,现在我们老板对漯河的营商环境充满信心,我们已经开始策划二期工程了。”
陈晓所说的“周交办”,是2018年漯河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启动的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城建交通工程三个周例会制度,后来又扩充了经济运行调度、招商引资两项,通过这些例会收集问题、交办任务,解决“疑难杂症”问题。截至目前,“周交办”制度已经解决用地、环评、融资、拆迁、技改等各类问题上千个。
为啥要搞“周交办”?漯河市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经过两次区划调整,漯河经济社会在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中的新问题。
漯河豫鼎源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土豆粉系列产品的企业,由于地势偏低,雨季污水倒灌厂区,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棘手问题。郾城区助企办了解情况后通过“周交办”协调城建、公路等部门制定排水治理方案和施工方案。在梳理排水问题时,还把影响企业发展的土地问题也给解决了。
“因不动产办理遗留问题,企业始终无法融资扩大规模,在‘周交办’制度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办理了相关手续,顺利完成了贷款。这坚定了我们轻装上阵谋发展的信心。”该公司工作人员徐梦丽说。
“企业面对的问题有的长达十多年,有的涉及多方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单靠企业自身和几个职能部门很难解决,这就展现了‘周交办’制度强大的生命力。”郾城区工信局工作人员陈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