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医院人文品牌是满足患者的刚需

2021-12-16 16:21:59 红网

文/易国祥

“医院有没有温度,看人文管理水平。”医院和医疗服务如何能不冷冰冰,而更有温度,更具人文气息,甚至成为一个品牌?哪些医院的人文服务、公益建设更具示范意义,更应该被推广?即将召开的中国医院人文品牌峰会将会有相关做法和经验分享。(12月3日 澎湃新闻)

与生老病死最相关的是医院,追求健康和长寿的现代人对医院的需求当然是医术。但只有医术,没有好的服务和态度,人们宁可不去,或者选择东家却不选择西家。用刚性服务满足患者的刚需,社会呼唤这样的医院人文品牌。

在大连,有一家知名心理咨询机构,就十分强调这种刚需理念。社会对心理咨询服务有海量需求,他们注重满足来访者的刚需。刚需可以理解为最基本的需求,或者是当下最主要的需求。运用心理技术为社会服务,必须要有效果的刚性满足患者的刚需,而绝不是满足多多益善的“贵族需求”。在服务的操作环节、设备、场所、工具等要素中,以有无刚性效果为准,摒弃非必要的节外生枝,特别是哪些为了商业目的 “蒙人”“欺骗”“有害”的东西。该机构开发出的核心技术,就是删繁就简,直取问题本质,用来访者容易明白,很多也能自己掌握的方法,帮助患者解决问题。

治疗心理疾病和治疗生理疾病,各有业内自己的专业方法和路径,但用刚性效果满足患者刚需,都是一样的道理,却是很多服务领域难以做到的方面。

为什么上医院的患者总是怀着提防医生的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医生无视或者装着不知道患者求医的刚需,不管你愿不愿意,是不是确实需要,医疗仪器检查全套,保障服务按上限提供,有些还美其名曰供患者选择。病人和家属往往在紧急情况下,既不会也不能判断哪些是必须的,哪些是可以节省的,为避免可能的风险和漏洞,只好听凭医生处置。

笔者亲历过两位患胆部结石的老人住院,一位结石发作后,主管医生根据临床诊断,当即决定手术。另一位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天天临床问诊, CT做了两次,结论是手术。说为了保险,再做一次核磁共振,结论还是手术。两相比较,前者的医生敢于担当,节省了环节,直接解决了问题;后者穷尽高端检查,满足的是医生减轻判断风险的责任。当病人坚持选择保守治疗时,主治医生一脸失望,马上令其出院。瞬间,陪伴家属就像欠下医生一笔帐一样尴尬。

后一病例住院7天,共花费1.7万。因为是新农合医保,自费1.1万。如果患者和家属相信这1.7万是自己的“刚需”,能够感触到医生多少替患者有所考虑,也许就会选择手术,但不是,他们总感觉医生一只眼在看病,另一眼在看着另外的什么,战战兢兢地担心医生的“需求”自己能不能承受。

医院服务的人文水平涉及方方面面。硬件和软件的配套,医术的态度的统一,医治与护理的协同,平等待人,贫富无欺,都需要人文精神。鉴于多数患者需要解决是刚需,一些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患者,仍然要从牙缝里挤出钱看病,指望把钱用在刀刃上,他们希望医生多替患者想想,患者有多大能力,最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不要以为这是医术之外的可有可无,医生是不是以患者至上,大多数患者和家属有这种感觉能力。如果医生能够真诚释放善意,主动传递温暖,对于提高医疗效果,改善医患关系会事半功倍。